大家一定不知道紐約曾是著名的生蠔產地,紐約的歷史和生蠔息息相關。說出來大家肯定覺得奇怪,紐約和生蠔能有神馬關系?其實關系大著呢,為此文化歷史學家Mark Kurlansky還專門寫了一本書《The Big Oyster》討論生蠔在紐約歷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
自從荷蘭人四百多年前初次登陸曼哈頓,從印地安人手里接過來第一個生蠔開始,一批又一批的歐洲殖民移民定居者,就吃上了紐約生蠔。
當然,歐洲人吃生蠔,歷史悠久。古羅馬、英國、法國等地,早已吃了幾百幾千年??脊艑W家早就于歐洲岸邊發現了前人遺留下來的一個個“蠔殼堆”,有的足有三層樓高。
可惜的是,盡管今天歐洲沿海各地仍有上好的蠔,大部分的蠔床早因幾個世紀以來的挖撈、人口增長、污染以及新養殖法在歐洲尚未成熟等原因而日漸消失。
到了十八世紀,尤其在十九世紀,紐約蠔產量不但高居世界第一,而且外銷歐洲。20世紀,紐約人吃生蠔簡直瘋狂了,外地人想到紐約的時候,首先想到是紐約生蠔。
記得有篇報道說——大概指的是十九世紀末,紐約人平均每天每人吃600多個生蠔,英國人100出頭;而講究吃的法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只吃了可憐的二十幾個。
老紐約居民如此之狂吃生蠔,有其客觀原因。紐約有幾個大島,1000多個小島,幾條大的河流在此匯合,到處都是蠔、蛤等海鮮。拿蠔床來說,比起老歐洲,紐約是處女地。遠在荷蘭殖民時期,紐約海灣中一個小島,即十九世紀歐洲移民登上新大陸之前第一關,位于自由神像之旁的“艾利斯島”,當初即因其豐富蠔產,直接就叫做“蠔島”。
那個時期,有的蠔尺寸可以大到一英尺(約0.3米)。難怪有位英國游客就曾開玩笑說:“吃這么大的紐約生蠔,有點像是吃嬰兒?!?o:p>
因為紐約蠔產豐富,其價格也就很便宜了。你只需要看幾張老紐約照片,你就會發現,曼哈頓下城,當時的市中心,到處都是蠔吧、蠔攤、蠔車。木牌上標明“生蠔一分”或“六分吃到飽”。即使考慮到19世紀廉價勞工每年只賺500美元左右,吃生蠔也不能算珍貴。換句話說,一兩百年以來,生蠔是老紐約最平民化的吃食。
還有一個小趣聞,如果選擇吃到飽的客人吃太多,老板會悄悄地將不那么新鮮的生蠔端上去,讓人拉上幾天肚子,這樣這位客人就不會再來了。
當然,燒烤只是其中一種吃法。你還可以煮,煎,腌,炸,熏,燉,蒸……上個世紀,紐約一位名廚寫了一本蠔譜,竟然長達150幾頁紙。
這還不說,素食主義者也可以吃,至少理論上如此,因為生蠔沒有中樞神經系統,不會感受疼痛;比較接近植物而非動物。
這還不說,減肥的人更可以吃,蠔的熱量非常之低,吃100個也不會發胖。不過,你瘋狂吃,天天吃,也不能存在任何幻想——食用生蠔不見得滋陰補陽,更永遠看不到一粒珍珠(產珠的蠔不能吃)。
還記得上一篇,我們聊過各個地方的特色生蠔,生吃也很美味,不過可不要貪杯~據說生蠔和白葡萄酒更配~
近兩年, 珠寶級的貝殼飾品也開始越來越被我們都市中喜歡帥性自然的人們所特別鐘愛。尤其貝殼飾品中珍珠母貝是天然材料, 因此每件的顏色及紋路都十分獨特, 滿足了越來越多消費者對個性化貝殼飾品的需求
貝殼,泛指軟體動物的外殼。具有一種特殊的腺細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護身體柔軟部分的鈣化物,稱為貝殼。貝殼通??梢栽诤┌l現到,內里的生物通常已在沖上岸前消失。由于部份貝殼外形漂亮,有人會有收集貝殼的嗜好。貝殼分為五大綱:腹足綱(有法螺寶螺 蜒螺 )、頭足綱(鸚鵡 船蛸 ) 、多板綱、 撅足綱(似象牙)、雙殼綱(倆殼)。